您好,欢迎来到合江县图书馆!
    新闻公告
    读者活动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主题:【合图·线上讲座】《南回归线》——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内容:

    时间:2023年12月02日
    主题:【合图·线上讲座】《徐霞客游记》——人在旅途
    内容:

    时间:2023年11月23日
    主题:【冬日感恩季】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好
    内容:

    时间:2023年11月17日
    主题:【合图·线上讲座】 汉字的奥秘
    内容:

    合江文化


          傩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祈福纳吉的傩祭活动,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戏剧。傩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很久远的历史。它在人们的思想、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影响。

    傩戏蕴含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历史与民俗,特别是戏剧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傩戏在全国而言,几乎绝迹,而傩戏古遗风在合江得到延续,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赵侯坛设坛作法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即迎神、酬神和送神。其科仪程序严格。整个科仪根据演出时间的长短、内容的多少而有半庆、全庆和上下庆区别。所谓半庆,即一天一夜的庆坛法事。全庆为两天一夜的法事。上下庆为三天两夜的庆坛法事。

    整个法事活动,均由掌坛师主持,主人、客人都可参与在内,热闹庭园,皆大欢喜。充分体现一个“庆”字。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丰收之后,农闲之际,藉此自娱自乐。

           白鹿镇位于合江县东北部,是合江出川入渝的东大门,也是前往国家级风景区佛宝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东、北靠重庆江津市,南接该县甘雨镇,西邻该县榕山镇。镇境内多为浅丘,海拔高度200-55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长达345天。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战争浩劫,人口锐减。特别是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全县幸存约l20户。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外省来合江的湖广人大约占十分之六七,广东、福建、江西、贵州等省次之。由此而来的合江便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

    史志载:“氏族多原楚籍,楚国信巫鬼,重淫祀之国,故巫觋之风邑亦扇焉。”“……于是僧道觋祝史,遂缘鬼神以求食、而愈肆其诳诱。其禳解厌胜之术,则有收骇、烧胎、扬关、上锁、延生、拔案、填还梅山、五道、打十保、送花盘、还茅人、禅星辰、还泰山、捞油火、砍红山等。交通鬼神之术则有观花、照水……等等。……而妇女信之尤深。人虽至剧病且死,亦往往不务药医,惟神是求矣。……由于民众笃信巫觋,致使合江城乡宫观林立,祭祀活动频繁。县境内原有宫观l47处。仅白鹿场上就有清源宫、禹王庙、万寿宫、文昌庙、火神庙、邓氏、刘氏、权氏祠堂等。因有如此众多的场所,一年四季从头到尾,各种名目的庙会接连不断,“傩戏”的表演连绵不绝,会期之中,无论城乡热闹非凡。

           赵侯坛的庆坛科仪,基本上是自成体系,不插演川戏、民间灯戏等。它所谓的戏剧节目,即是在仪式过程中搬演的具有故事性的科仪节目,如吴道子画梁、鲁班造桥、打棍亮路等,如遇主家要做:“全庆”或“上下庆”等大坛时,除请端公班庆坛外,亦可请戏班演戏。但这必须事前商定好,使庆坛法事与戏剧演出交叉进行。常规是戏剧演出安排在晚上八至十一点,庆坛法事则在白天和晚上戏剧演出之后进行。

          庆坛惯例是要杀猪酬神待客。因此,必须有“放牲纳命”这一堂科仪,告禀张王大帝、桓侯夫子、超度畜牲转世,为主家消灾免厄。要焚化纸钱,念解秽咒、安位咒、玉皇诰、宗师诰、三官诰、总诰等。紧接下来是请赵侯、宗师、香火,为之献酒、宣意。其问挽赵侯诀、岁公诀、五通诀、郭氏三郎诀、老君倒骑牛诀,并焚长钱四树,谓之“请神”。请神到位,方能开锣庆坛:开坛奠灶、发牒祭猖、禀神出殿、拆坛放兵、团兵扎寨、变宅、小开堂、造枪、统兵排兵、开光解秽、回熟上示、勾魂了愿、阴兵记、打棍亮路、设班、画梁、造井接界、扦坛榨礅、祝寿、检斋、样坛安位、砍红山、安位香火。

     

     


       每到农历五月十四日晚,四面八方的群众聚集在临江场上,有亲戚的投亲靠友,远到而来的客人由行会出资安排吃住,到农历五月十五日上午演出分头开始,临江场上的各家店铺出资在自家门前挂上葛巾帕子、草帽、蒲扇、日常生活用品或简单的食品作为“彩”奖励给在自家门前吼河闹的队伍,“吼河闹”主要在临江场街上、河边、竹林里演唱,龙灯、班打狮子、猴子爬杆、跳花船、秧歌的队伍也在临江场上开始表演,观看表演的群众络绎不绝。下午,铁炮三响,龙舟比赛开始,主办方在河对岸竹林里挂上“彩”, 船先到岸的队,不一定是第一,还得一人跳上岸,跑过河滩抢到鸭子、抢到“彩”才算是最后胜利。一天的演出结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歌师和民间艺人们还要在一起进行技艺和各方面的交流,直到到十六日才余兴未尽的散去。

       据传,焦滩乡大端阳始于宋元,发展于明初,完善于民国,《合江县志》上对焦滩大端阳节庆的确立有着详细的记载,1936年秋天(丙子年)长江和水暴涨,淹没了两岸的庄稼。河水退后,天大旱,整整干了3个多月,百姓苦不堪言。塘库裂口,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为了找水,群众到处挖坑,起五更守通宵,排队等候。找不到水的,再累再远也得到长江河边取水。生产受阻,生活无法,有的群众靠吃仙米(白善泥)过活。各寺庙僧人纷纷出面,筹资做会,求神降雨。有的群众编扎草龙,挨家逐户,望天赐雨。一直到1937年4月27日(农历)夜,端阳前夕,天降大雨,群众欣喜万分,起早摸黑,夜战通宵,抢水栽秧。为感谢上天赐雨,街坊权威人士(税子衡等)召集群众商议,推迟10天,在五月十五重过端午,同时要更为隆重,大端阳这一节庆正式在焦滩乡确立下来。从此,焦滩乡的大端阳习俗延续至今。

    焦滩乡大端阳节庆独特,由最初的群众自发组织庆祝,逐渐演变为焦滩乡一年一度的农民艺术节,具有四大特征:

    1、时间特殊:不同于传统端阳是农历五月初五,时间上推迟了10天,在农历五月十五日这天来庆祝。

    2、形式多样:在五月十五日这一天,除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端阳的纪念方式之外,还要举行龙灯、牛灯、河闹、班打狮子、跳花船、秧歌等丰富的民间民俗表演。

    3、“河闹”独具特色:焦滩乡的“吼河闹”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感悟产生的民歌调式,激扬婉转,铿锵有力,一人领腔,众人附和,分齐唱、领唱、对唱、帮腔多种,一呼百应,震天动地,声势浩大。

    4、民间艺术交流的盛会:每到农历五月十五这天,来自川、黔、渝等地的歌师、艺人汇聚焦滩进行山歌竞唱、技艺交流。

     


    白鹿班打狮子是一种集武术、杂技、歌舞于一体的民间杂技。大致分为“孙悟空”(俗称孙猴子)、“和尚”、“耍狮子”三种基本的艺术特色。其中“孙猴子”和“和尚”对演员的体能、反应、胆识有很高的要求,演员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弯腰、压腿、翻筋斗、倒立等项目的训练。班打狮子主要有猴子和尚翻高台、高台舞狮两个基本套路,以表演者在高台的方寸之间演绎险象环生而具魅力,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以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表演中使用的高台就是用一张张方桌垂直重叠起来,最上面一张桌面朝下桌腿朝上,四周固定好,一般用5张桌子,近6米高。表演时猴子与和尚从相对的方向同时爬上高台顶部,和尚是一张一张翻上高台顶部,猴子通过倒提、腾空窜上高台,和尚首先挑逗猴子,猴子在高台上与和尚斗勇斗艺,猴子要在和尚身上、桌子脚上表演腾空换位、金鸡独立、倒立朝天,用一连串惊险的动作让观众提心吊胆而又如痴如醉。“雄狮舞高台”就是在锣鼓声中,演员扮演的狮子登上高台,在顶部桌子上“过四足、耍四方”,狮子脚要刚好踩在倒放的桌子脚上,绕四桌腿尖腾挪换位,耍出狮子威风灵动、生机勃勃的气势,寓意天下太平、吉祥如意

        白鹿班打狮子基本内容是猴子和尚翻高台和高台舞狮,猴子和尚翻高台就是用5张桌子垂直重叠起来,最上面一张桌面朝下桌子脚朝上,四周固定好,猴子与和尚从相对方向同时爬上顶部,和尚一张一张爬上高台,猴子用倒提、腾空动作蹿上高台,和尚首先挑逗猴子,猴子在和尚身上、桌子脚上腾空换位、金鸡独立、倒立朝天,表演一系列的惊险动作。“雄狮舞高台”就是狮子登上高台,在顶部桌子脚上“过四足、耍四方”,狮子脚要刚好踩在倒放的桌子脚上,绕四桌腿尖腾挪移位,耍出狮子威风灵动、生机勃勃的气势。

     



    共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