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江县图书馆!
合江文化
当前位置 > 全民阅读 > 合江文化
合江文化-福宝贯打唢呐
发布时间:2018-03-12丨作者:丨阅读次数:

     福宝唢呐历史悠久,发端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完善于明清。主要分布于福宝,少数曲调传播到川南、黔北、渝西部分地区。

    合江出土的汉代石棺上的笙、箫图表明,合江音乐艺术在汉代就已相当发达。福宝唢呐在唐宋时期以竹管为音筒,竹叶为簧片,仿啼鸟之声、溪流之韵吹出乐曲,用竹梆、木鼓和发声铜器伴奏,形成了贯打唢呐的原始形态。元末明初福宝集市形成,商旅增多,与蜀中和黔北地区文化交流扩大,促进了福宝唢呐的乐器制作、配置、组曲的变革,逐渐与锣鼓组合,产生了匏、土、革、丝、竹、木、石、金八音兼容的吹打乐,形成了“贯打唢呐”形制。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批“湖广”人相继迁居福宝,并建家庙以怀故土,产生了福宝场的“三宫八庙”,促进了福宝吹打乐与“湖广”鼓吹乐和道教佛教音乐的渗透融合,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贯打唢呐古乐文化。清末时,福宝贯打唢呐演奏大师黄久江已继承和编创了福宝唢呐大小贯打2400多台(调)。近来从福宝70岁以上高龄乐师的师承沿袭过程看,福宝贯打唢呐可考170多年真名实姓的传承谱系。

     福宝贯打唢呐有长调、短调、大打、小打之分,调式多汉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和“商”调式,到清末共继承和编创了2400多台(调)。长调有《老放排》、《黎河》等200多调;短调有《钻山燕》、《哐秋》等900多调;大打有《宴灯蛾》、《十八绞》等300多台,小打有《讨菜婆》、《九狮台》等1000多台。福宝贯打唢呐的风格具有多样性,但总的不失高昂热烈、古朴优美的特色。

    福宝贯打唢呐的内容分为表现山野风光、动物情态和人物情绪三大类,而以表现人物情绪的乐曲为众。表现山野风光的乐曲高昂壮阔,如《落地金钱》、《快二流》;表现动物情态的乐曲活泼机警,如《钻山燕》、《扑灯蛾》。在表现人物情绪的乐曲中,有的热烈欢快,如《拜年》、《过街调》;有的风趣诙谐,如《囡巴阔肚》、《烧火佬》;如有的悠扬婉约,如《黎禾》、《老放排》;有的如泣如诉,如《水逝调》、《沱沱调》。

    福宝贯打唢呐在取名上也有多样性特征。其中,有合音韵的曲牌,如《三韵梆》、《脱板调》;有合典故的曲牌,如《八仙》、《孟姜女》;有合地名的曲牌,如《杨湾》、《仰天窝》;有合物名的曲牌,如《金盆》、《栀子花》;有合人物称谓的曲牌,如《小郎哥》、《黄二嫂》。

    福宝贯打唢呐历史悠久,具有原生性、系统性,是福宝山地农耕文化、夜郎古道文、移民文化、宗教文化长期渗透、融合的结晶,闪烁着前人艺术创造的智慧的光辉是该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和记录,承载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历史的依据,传承区域文明的载体。

    福宝贯打唢呐长养于森林广袤的福宝,由于福宝地域的封闭性和人文的包容性,形成了福宝贯打唢呐生态的原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福宝贯打唢呐曲牌调式众多,长调短调并茂,唢呐与锣鼓紧密结合,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乐师自制唢呐和竹节鼓等打击乐器,创造了“一口双吹”和“隐形换气法”等表演技法,富有音乐艺术价值。福宝贯打唢呐无论在音乐主题的表现、旋律的发展和曲式的结构上,还是在乐曲的组曲、配器和演奏上,都具有鲜明特色。它既是川南黔北渝西古乐源流的“活化石”,也是现代音乐艺术的养分和元素,富有音乐艺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