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江县图书馆!
    新闻公告
    读者活动

    时间:2021年05月19日
    主题:用阅读筑梦童心 让绘本伴随成长
    内容:

    时间:2021年04月25日
    主题:书香荔城 .全民阅读微信抢书活动获奖名单来啦!
    内容:

    时间:2021年04月24日
    主题:用心用情 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温度
    内容:

    时间:2021年04月23日
    主题:合江县2021年“书香荔城·全民阅读”活动暨荔枝文化广场城市书房运行正式启动​
    内容:

    合江文化

    “合江早豆花”是指合江城的市民早上到豆花馆吃豆花饭的传统习惯(“早”即“早上”,是一个时间概念。)。合江早豆花传统习俗历史悠久,源于唐宋时期的合江盐道船帮和马帮的“豆花过早”。“过早”是合江方言,意思是“吃早饭”,“豆花过早”就是“早饭吃豆花”。

     合江县城位于四川与贵州的接壤部,长江与赤水河的交汇处,唐代起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四川自贡的食盐顺长江运至合江起岸,分水陆两路。由船帮以盐船载盐溯赤水河运到贵州,马帮以马队驮盐经福宝运到贵州,城南的“马街子”就因马帮聚居而得名。由于船帮在船上生火做饭不便,马帮在马棚生火做饭麻烦,更为了能够乘早赶路,因此早上就在豆花馆吃豆花。全县豆花味道好、价钱低,到豆花馆吃豆花过早餐的居民逐渐增多,于是就成了一种社会生活习俗。由于合江豆花制作工艺的严整,配料讲究,且普遍都具有色白质嫩,绵韧细腻,窖水清甜可口,蘸水味美香醇”的独特风味(现在有点豆花馆为了招揽客人,特选优质黑豆做豆花,口感更佳。)如今,现代人工作节奏加快,为了吃早餐便捷,上班的人或市民接待客人,早餐往往都是到豆花馆吃豆花。现在合江城里有几十多家豆花馆,每天早上,豆花馆门庭若市、人来人往。顾客们满足地吃着豆花,互相聊着身边的趣事。爱喝酒的甚至小酌几口,划拳、猜子热闹场面,俨然成为合江城早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合江早豆花,是合江古城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景,也成为合江及周边地区的早餐习俗。由于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经常不在家吃早饭,正好豆花食用方便,口味鲜美,配合独特制作的多种多样的蘸水,使得合江本地人乐意选择豆花作为早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早豆花习俗文化。

       豆花制作:一般有拣选大豆(协和豆花馆选用黑豆子)、浸泡大豆、磨豆浆、烧豆浆(先加入适量的水加热,倒入豆浆。目的,不让豆浆生锅,易过滤。并上下搅动,使其受热均匀。每煮沸一次加一瓢冷水,反复三次)、滤豆浆、点豆花(盐卤加水,1:3)、压豆花等工序,豆花制作一般有拣选大豆、浸泡大豆、磨豆浆、烧豆浆、滤豆浆、点豆花、压豆花、煮沸等工序。至此,豆花的制作即告完成。其实,豆花制成只是吃豆花工序中的一个方面。要想吃上一顿好吃、舒服的豆花,豆花的蘸水佐料的好坏才是关键。

        吃饭前,协和豆花的作料用一张桌子摆上,食客们到场,首先欣赏摆得满满一桌的色香味俱全的作料时,食欲被急速勾起。大家随便加作料,你愿吃什么味道,加什么作料,每样加亦可,多加少加,加多加少都心随己愿、无拘无束。作料打好了,煮得滚烫的豆花端上来,捻起一坨嫩嫩的豆花在海椒里一滚,塞于口中,顿时,嫩滑香辣鲜的感觉侵满全身,舒畅极了。吃上一碗豆花,夏天让你满身大汗,即便冬天也会使你全身发热。吃完豆花饭,再喝上一碗滚烫的豆花窖水汤,真的令人回味悠长。 在合江吃早豆花,能喝酒的顾客往往要喝几杯。他们说“早酒三通”,认为早上吃豆花时适当喝点酒,一天到晚都有精神;他们还说“水酒相冲”,认为豆花是水做的,边吃豆花边喝酒,酒中的酒精会被豆花中的窖水当场稀释冲销,适量喝酒不会醉。爱好行酒令的顾客,有时还要玩几下合江特有的说拳、唱拳。店老板对行酒令的客人并不反感,因为合江酒令的说拳、唱拳表现为口歌手舞,幽默诙谐,富有观赏性,有利于招徕顾客。故:吃早豆花,喝早酒,是合江县城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景。也成为合江的市民早上到豆花馆吃豆花饭的传统习俗。  

    蘸水佐料的配料及制作教繁琐,每道工序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合江协和早豆花秘制蘸水佐料多达30种:大蒜,芫蓿,木葁菜,味精,食盐,小葱花,白砂糖,腌大头菜粒,芽菜粒,黑芝麻粒,鸡精;花椒油,葱花油,油酥辣椒,花椒面,生菜油,酱油,木葁油,芝麻香油,芝麻酱,熟猪油,老干妈,红油,糍粑辣椒等(秘制配方保密)。

    吃早豆花配菜有:粉蒸排骨,粉蒸肥肠,烧白,泡椒牛肉丝,小煎鸡等

    主要特征:一、 用料讲究。在制作前要将黄豆再次筛滚,不放过一颗烂豆,一片皮壳,一粒石子。水则取山泉或井水,一是无污染,二是矿物微量元素多,三是确保豆花不窜质。二、佐料齐全。俗话说“进商场备钞票,吃豆花看佐料”。随便你豆花再白再嫩,没佐料也是没的吃。合江早豆花最大的特色也在这里。案上摆放着让人眼花缭乱的佐料。光辣椒就有生辣、油辣、辣酱、糍粑椒、糊老壳;油有生菜油、木香油、耗油、麻油、豆油;还有就是木香菜,大头菜颗颗,姜末,蒜末,葱花,鸡精,味精,精盐,花椒,雷打花生瓣……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三、早字响亮:合江人养成了吃早豆花的独特习惯。一般县城里的早餐是以面食为主,而合江则是豆花加米饭。能喝酒的顾客,在吃豆花时往往要喝酒,喝二两神态悠然,一副享受不完的样子:(吃早豆花,喝早酒的习惯,据说还有史可考。合江是座古老的县城。赤水河在这里汇入长江。自两江有了舟楫之利后,合江便成了来往船舶的重要驿站。天微微亮,千帆待发,纤夫们起床成群结队到打早火的豆花馆。尽管船老大也很穷,但早餐这顿是从不吝啬。有首川江号子这样唱道:“大米饭,豆花汤,吃了三碗硬邦邦;纤绳丈得河道短,早天回家抱婆娘”。而喝早酒则是为了驱寒和壮胆。当时的川江环境十分恶劣,哪像今天的现代化航标和夸张的灯塔。更有号子为证:“酒壮英雄胆,飘然过险滩;两岸野鬼多,不归老子管”。

     



          傩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祈福纳吉的傩祭活动,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戏剧。傩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很久远的历史。它在人们的思想、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影响。

    傩戏蕴含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历史与民俗,特别是戏剧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傩戏在全国而言,几乎绝迹,而傩戏古遗风在合江得到延续,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赵侯坛设坛作法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即迎神、酬神和送神。其科仪程序严格。整个科仪根据演出时间的长短、内容的多少而有半庆、全庆和上下庆区别。所谓半庆,即一天一夜的庆坛法事。全庆为两天一夜的法事。上下庆为三天两夜的庆坛法事。

    整个法事活动,均由掌坛师主持,主人、客人都可参与在内,热闹庭园,皆大欢喜。充分体现一个“庆”字。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丰收之后,农闲之际,藉此自娱自乐。

           白鹿镇位于合江县东北部,是合江出川入渝的东大门,也是前往国家级风景区佛宝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东、北靠重庆江津市,南接该县甘雨镇,西邻该县榕山镇。镇境内多为浅丘,海拔高度200-55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长达345天。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战争浩劫,人口锐减。特别是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全县幸存约l20户。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外省来合江的湖广人大约占十分之六七,广东、福建、江西、贵州等省次之。由此而来的合江便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

    史志载:“氏族多原楚籍,楚国信巫鬼,重淫祀之国,故巫觋之风邑亦扇焉。”“……于是僧道觋祝史,遂缘鬼神以求食、而愈肆其诳诱。其禳解厌胜之术,则有收骇、烧胎、扬关、上锁、延生、拔案、填还梅山、五道、打十保、送花盘、还茅人、禅星辰、还泰山、捞油火、砍红山等。交通鬼神之术则有观花、照水……等等。……而妇女信之尤深。人虽至剧病且死,亦往往不务药医,惟神是求矣。……由于民众笃信巫觋,致使合江城乡宫观林立,祭祀活动频繁。县境内原有宫观l47处。仅白鹿场上就有清源宫、禹王庙、万寿宫、文昌庙、火神庙、邓氏、刘氏、权氏祠堂等。因有如此众多的场所,一年四季从头到尾,各种名目的庙会接连不断,“傩戏”的表演连绵不绝,会期之中,无论城乡热闹非凡。

           赵侯坛的庆坛科仪,基本上是自成体系,不插演川戏、民间灯戏等。它所谓的戏剧节目,即是在仪式过程中搬演的具有故事性的科仪节目,如吴道子画梁、鲁班造桥、打棍亮路等,如遇主家要做:“全庆”或“上下庆”等大坛时,除请端公班庆坛外,亦可请戏班演戏。但这必须事前商定好,使庆坛法事与戏剧演出交叉进行。常规是戏剧演出安排在晚上八至十一点,庆坛法事则在白天和晚上戏剧演出之后进行。

          庆坛惯例是要杀猪酬神待客。因此,必须有“放牲纳命”这一堂科仪,告禀张王大帝、桓侯夫子、超度畜牲转世,为主家消灾免厄。要焚化纸钱,念解秽咒、安位咒、玉皇诰、宗师诰、三官诰、总诰等。紧接下来是请赵侯、宗师、香火,为之献酒、宣意。其问挽赵侯诀、岁公诀、五通诀、郭氏三郎诀、老君倒骑牛诀,并焚长钱四树,谓之“请神”。请神到位,方能开锣庆坛:开坛奠灶、发牒祭猖、禀神出殿、拆坛放兵、团兵扎寨、变宅、小开堂、造枪、统兵排兵、开光解秽、回熟上示、勾魂了愿、阴兵记、打棍亮路、设班、画梁、造井接界、扦坛榨礅、祝寿、检斋、样坛安位、砍红山、安位香火。

     

     


       每到农历五月十四日晚,四面八方的群众聚集在临江场上,有亲戚的投亲靠友,远到而来的客人由行会出资安排吃住,到农历五月十五日上午演出分头开始,临江场上的各家店铺出资在自家门前挂上葛巾帕子、草帽、蒲扇、日常生活用品或简单的食品作为“彩”奖励给在自家门前吼河闹的队伍,“吼河闹”主要在临江场街上、河边、竹林里演唱,龙灯、班打狮子、猴子爬杆、跳花船、秧歌的队伍也在临江场上开始表演,观看表演的群众络绎不绝。下午,铁炮三响,龙舟比赛开始,主办方在河对岸竹林里挂上“彩”, 船先到岸的队,不一定是第一,还得一人跳上岸,跑过河滩抢到鸭子、抢到“彩”才算是最后胜利。一天的演出结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歌师和民间艺人们还要在一起进行技艺和各方面的交流,直到到十六日才余兴未尽的散去。

       据传,焦滩乡大端阳始于宋元,发展于明初,完善于民国,《合江县志》上对焦滩大端阳节庆的确立有着详细的记载,1936年秋天(丙子年)长江和水暴涨,淹没了两岸的庄稼。河水退后,天大旱,整整干了3个多月,百姓苦不堪言。塘库裂口,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为了找水,群众到处挖坑,起五更守通宵,排队等候。找不到水的,再累再远也得到长江河边取水。生产受阻,生活无法,有的群众靠吃仙米(白善泥)过活。各寺庙僧人纷纷出面,筹资做会,求神降雨。有的群众编扎草龙,挨家逐户,望天赐雨。一直到1937年4月27日(农历)夜,端阳前夕,天降大雨,群众欣喜万分,起早摸黑,夜战通宵,抢水栽秧。为感谢上天赐雨,街坊权威人士(税子衡等)召集群众商议,推迟10天,在五月十五重过端午,同时要更为隆重,大端阳这一节庆正式在焦滩乡确立下来。从此,焦滩乡的大端阳习俗延续至今。

    焦滩乡大端阳节庆独特,由最初的群众自发组织庆祝,逐渐演变为焦滩乡一年一度的农民艺术节,具有四大特征:

    1、时间特殊:不同于传统端阳是农历五月初五,时间上推迟了10天,在农历五月十五日这天来庆祝。

    2、形式多样:在五月十五日这一天,除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端阳的纪念方式之外,还要举行龙灯、牛灯、河闹、班打狮子、跳花船、秧歌等丰富的民间民俗表演。

    3、“河闹”独具特色:焦滩乡的“吼河闹”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感悟产生的民歌调式,激扬婉转,铿锵有力,一人领腔,众人附和,分齐唱、领唱、对唱、帮腔多种,一呼百应,震天动地,声势浩大。

    4、民间艺术交流的盛会:每到农历五月十五这天,来自川、黔、渝等地的歌师、艺人汇聚焦滩进行山歌竞唱、技艺交流。

     


    共享工程